文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之所以在北京听人讲京味小吃的故事,源于早年读的收藏大家王世襄儿子王敦煌先生写的《吃主儿》。这本写北京家常菜可谓食谱的书,十多年来翻了很多遍,也因此对北京小吃尤为倾注。首都除了汉族,还有很多少数民族居住,最多的是回族、满族和蒙古族。少数民族的食物也能酣畅融进汉人的生活,对现代吃主儿来说也确实是一件幸事。如今北京的食物与回、满、蒙一体,都成为北京小吃,可见,人类唯有在吃上是不分种族区域的,因为吃到嘴里都是甜味儿的。
艾窝窝,一听“窝窝”这名就让人念旧的陶醉。之前叫爱窝窝的,与艾叶没有关系。原名似乎也更有滋味。北京初冬乍凉正是吃艾窝窝的最佳温度,有人说了,这窝窝一年四季都能吃,怎么偏偏就冬天吃最好了?
窝窝本就一凉糕,食材是糯米和江米,不能过久存放,出蒸笼基本就两到三天,恰恰窝窝就得在室外放凉后入口才佳。初冬人们开始用衣服包裹自己,热捂的身子有时候口感特别需要清凉的食物,和哈尔滨人雪天在暖气房吃雪糕是一个感觉。
而早在明万历年间,内监刘若愚在《酌中志》中就说到“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丸而馅之为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为了保持糯米最佳的口感,艾窝窝是不能放冰箱的。若在餐厅有暖气的房子里吃艾窝窝实在太不懂窝窝自古以来的“性情”,这得要到胡同里,去小推车上买,还必须从当地人手里接过其亲自做的窝窝,并及时地哈着口里的暖热去大口的嘬那么一丢丢——才叫吃窝窝!
我只吃过红豆沙的艾窝窝,其他口味的很难入口,不是别的口味不好吃,是带有颗粒感的红豆沙必须跟软的拾掇不起来的糯米团一起入口,这本身就能自带娇软的“气质”不是一般餐厅的手艺能达到的!光从这红豆沙说起吧,必须得吃每天做的最新的红豆沙,绝不能做得太软烂了,必须保证足够的颗粒感去与糯米团子均衡,这才是吃主儿所要的口感。
艾窝窝纯属北京小吃,地道的说是满族小吃,深入的说是北京的八旗人过年的小吃,再往高处说是紫禁城里的小吃。我第一次吃时就是在国子监胡同一个不起眼的小卖部买的,作为下午茶茶点还特别去五道营胡同找了家咖啡馆,要了杯热巧克力,郑重其事地把餐盘置办上,好好地享用了一番!
这番“享用”可真的不得了——糯的揪不起来的艾窝窝瞬间让我立刻回头再把小卖部剩下的全部买尽!临离开北京的那一天,则又专程去了趟“国子监”囊收了所有的艾窝窝,就为了这一口窝窝,我在成贤街牌坊下不知穿梭了多少回了。位于北京安定门内大街路东的国子监街,有着七百多年悠久历史,保存着较好的旧京街巷的风貌,更有着较好的地道旧京小吃,我多次穿梭“国子监”不为名胜古迹,只为还能更多地听卖窝窝的人讲故事。
这卖艾窝窝的我尊称为郑老师,皇城根下一普通市民,但仅就窝窝的故事他就是一大学问家,单就“驴打滚”的传说真的不是书上那些美食家们介绍的那样,从郑老师的语言逻辑性和历史追问处说来,我觉得还就民间的“传说”来得最靠谱,更别说我吃的他舅舅做的艾窝窝,其高祖——也就是舅舅的大爷和二大爷在宫里边是做红案(肉食)和白案(面食)的御用厨师。
这做白案的舅舅的二大爷则做小案,即各种点心的制作,以至于传了些手艺给舅舅,舅舅给这位郑老师说,他见过的面食雕塑那才叫好玩儿:用面粉在核桃里雕塑各种书卷人物和戏曲人物的那种,叫核桃面人,学名面塑,专门人物雕塑放置在半片核桃里供人欣赏的,精巧到可在巴掌间把玩。
艾窝窝作为民间清真小食,被宫里的御厨接手“回流”成宫廷小吃,再后来又从“御艾窝窝”的身份“流放”到民间,不管是回族、满族或蒙古族哪一民族的特色小食也好,抑或御用面点师流传的手艺也好,这软糯到找不到北的艾窝窝总算在北京一胡同里传承下来了,还真不是被当今吃货们随便哪款食物都比得过却还敢往“软糯”上去描述的,这口感的形容一旦和郑老师舅舅“御传”的艾窝窝比起来,真是相形见绌呢!
标签:
上一篇:1971年10月25日第几届联合国_1971年
下一篇:最后一页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原标题:《爱与尊严的时刻》:对话13位极具影响力的当代文学名家工人日
2023-06-14 22:45
原标题:激活青年潮流文化,《中国说唱巅峰对决2023》书写华语说唱热爱
2023-06-14 21:41
原标题:观众与舞者同台(主题)瑞士约书亚·蒙登舞蹈团亮相(引题)解
2023-06-14 16:56
原标题:天津理工大学(引题)木雕博物馆开馆(主题)天津日报讯(记者
2023-06-14 15:47
6月13日,瑞士约书亚·蒙登舞蹈团的演员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实验剧场表
2023-06-14 15:54
原标题:星海音乐厅25周年开启华彩篇章(引题)两部《黄河》辉映精彩纷
2023-06-14 15:44
原标题:倒计时七天!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开幕在即工人日报-中工网
2023-06-14 15:51
原标题:国家科技传播中心“首展”开展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黄哲雯在第
2023-06-14 15:32
原标题:百人竞技剁荞面延安日报讯(记者刘小艳通讯员张娜)“又是脍炙
2023-06-14 14:42
原标题:重新发现非遗匠心之美《非遗新传》带你看→泱泱华夏、源远流长
2023-06-14 14:34
原标题:非遗里的中国(引题)一个字符一首情歌壮族的“歌谱”太特别(
2023-06-14 14:45
原标题:300余件摄影作品展示京津冀文化遗产之美(引题)北京国际摄影
2023-06-14 14:48
原标题:当网络犯罪分子遇到飒爽女检察官(引题)热播剧《公诉》拓展司
2023-06-14 14:55
原标题:第18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将在南宁举行共谋智慧图书馆建设合作
2023-06-14 13:53
原标题:“安陵容”转型大银幕(引题)陶昕然新片《夹缝之间》获好评(
2023-06-14 12:40
原标题:第二季《中国好声音》亚军张恒远因病去世,年仅36岁新民晚报记
2023-06-14 11:54
原标题:《闪电侠》大银幕沉浸见证闪电侠“冲破光速”新民晚报记者孙佳
2023-06-14 11:37
专访侯明昊、周也:演员需要内心强大,有压力才有动力中新网北京6月13
2023-06-14 11:55
原标题:导演乌尔善与“纣王”费翔“剧透”《封神三部曲》:(引题)用
2023-06-14 11:54
原标题:300余摄影作品展京津冀文化遗产之美北京日报讯(记者李洋)6月
2023-06-14 10:45
原标题:新技术成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热议的高频词(引题)未来,电影会否
2023-06-14 10:39
原标题:《基督山伯爵》启幕大剧院国际戏剧季北京日报讯(记者王润)6
2023-06-14 10:38
原标题:国图开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北京日报讯(记者李洋)国家
2023-06-14 10:49
原标题:山西:从“空心村”到“创意园”中国文化报驻山西实习记者朱萌
2023-06-14 10:50
原标题:建“博物馆之城”!北京财政每年安排约11亿保障博物馆运行市区
2023-06-14 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