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解读 > 正文

心向往之的寻根书写 即时

时间:2023-05-17 07:19:28    来源:解放军报    


(资料图)

近日,第九届徐迟报告文学奖获奖名单公布,我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黄河传》(山东人民出版社,2021年12月)位列其中。其实,为黄河母亲写一本书的冲动已有多年。当时,我在黄河口疏浚工程队完成关于河口治理、三角洲开发的报告文学作品《一条大河与一条大河的归宿》,为母亲河立传的冲动就让我豪情满怀,但紧接着因工作变动而不得不搁置。

黄河是中华民族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几千年来围绕它所产生的“乱”与“治”、“疏”与“堵”、“沉”与“浮”、“湮”与“兴”以及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骄傲与屈辱、辉煌与灾难、文明与蒙昧,都可以从这条大河看到玄机。书写一部循河探寻历史文化,集万里风光、五千年风云于一体的大河之书的梦想,让我欲罢不能。

1988年,我几经周折终于落户梦牵魂绕的黄河三角洲,并到文化局专职从事写作。从第一次造访到成为三角洲新移民中的一员,无疑已为我的写作占了先机。这年6月,在黄河三角洲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我被前辈思想的光芒击中了。我当时受到很大的冲击,呆呆地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等回过神来,我暗下决心:黄河母亲啊,我要写一写你。

从1988年初入黄河三角洲到1993年元旦前,我已经走遍黄河三角洲的角角落落。直到开始《黄河传》的写作,这些年来,我也没有停下对有关黄河知识与思想的积累。我在1985年写“黄河诗”,只是偶然听见母亲河召唤;1995年我站在黄河口确定选题,2005年写完山东段的黄河,2011年为走黄河特意购置车辆跃跃欲试。为完成关于这样一条大河的纪实文学作品书写,我愈发认真起来。我想,以我区区之力写养育中华民族的一条大河,不能不严肃对待。

写作的关键是考察全河。路途艰辛、任务艰巨,我祈愿母亲河护佑我的行程顺利。所以,走黄河之前必须有一个仪式。2012年10月的一天,我驱车从济南动身,沿黄河右岸顺流而下直达河口,下午又返回到利津县城,采访了利津的老河工并拿到有关黄河的资料。在河口两个朋友的见证与祝福下,我在心中默默完成了仪式。虽然真正的行走黄河还要等3年后,但正如愈挫愈奋,这么多年来的种种迟滞只增强了我行走和书写的信心。

我的写作从黄河形成的地质地理原因与沿河形态多样的民族历史文化入手,以整体性的书写,展现几千年来黄河及其沿岸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关于作品的结构,元素的不同组合会产生不同的表达与力量。《黄河传》的整体结构就是母亲河早就摆在那里的样子:一是顺着河流的方向,从源头开始沿着流经之地写到入海口的黄河三角洲;二是时间的方向,从远古的洪荒写到新时代的万千气象。其间亦有纵横交错——这也是大河横亘大地、奔流山海之间的样子。书写黄河,只有以现代意识观照,才能把古老的大河照亮,让其焕发出穿越历史的光芒。为此,我在《长河夕烟》和《新大陆》两章,集中书写了防风固沙、水土治理与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

从最初写黄河开始,到这部耽搁多年后才问世的《黄河传》,要想题材依然保持新鲜、能够撞响时代的心弦,就需要把握住时代的精神与生活的内涵。一个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复兴,黄河也体现出民族精神的特质:融汇与开放,涓涓细流汇为时代洪流,因为背负重担而步履更加沉稳,千阻万险也必东流入海……

五千年文明,一万里风光。循河的诞生、发育、成长,寻找文明的遗迹,其间有多少知识需要让年轻一代有一个总体印象。我也明白,对于一条大河,无论怎样书写也无法穷尽其样貌。然而,《黄河传》的书写不也是心向往之的寻根之旅?对黄河文化、民族精神的寻根,我仅仅是其中一个行走者。显然,我们都还在路上……(张中海)

标签: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热文推荐

焦点资讯